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公辦都更、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
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自辦都更大小事:流程、優勢、條件、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
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
關鍵要素一:公平性
首先,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公正的過程,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都能受益,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且提供適當的賠償。
關鍵要素二:透明度
其次,透明度是關鍵,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詳細的資訊,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
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
自辦都更的召集人,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如上述居民的人權、整體規劃的公平、公正、透明度未被重視,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
#廖福特 #人權博士 #民進黨 #都更 #中央研究院 #基泰 #人權 #臺北市 #蔣萬安 #都市更新 #政府 #合建 #合作興建意向書 #地主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id=100001053941127
第一封陳情書:
第二封陳情書:
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社區更好的事,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
在我最久遠的童年記憶里,頂快活的事當數跟著父親到白鹿原上和塬下的灞河川道里的村莊去看戲。 在瓦溝里的殘雪尚未融盡的古戲樓前,集聚著一大群穿黑色棉襖棉褲的老年、壯年和青年男人,還有如我一樣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旱煙的氣味彌漫不散。伏天“忙罷會”的戲臺前,一片或新或舊的草帽遮擋著灼人的陽光,卻遮不住一條條淌著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兒和旱煙味彌漫到村巷里。 我在這里接受的音樂熏陶,是震天轟響的大銅鑼和酥脆的小銅鑼截然迥異的響聲,是許久才響一聲的沉悶的鼓聲,更有作為樂團指揮的扁鼓密不透風、鏗鏘利爽的敲擊聲。板胡是秦腔音樂獨有的個性化樂器,二胡永遠都是作為板胡的柔軟性配樂,恰如夫妻。 自然還有唱腔。花臉和黑臉那種能傳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經震得我捂住耳朵,這時也有接受的頗為急切的需要了;白須老生的蒼涼和黑須須生的激昂悲壯,在我太淺的閱世情感上銘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著陽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發生共鳴的妙音;還有丑角里的丑漢和丑婆,用關中話里最逗人的話語做最恰當的表述,從出臺到退場,被滿場子的哄笑聲迎來送走……我后來才意識到,大約就從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的旋律在我并不特別敏感的樂感神經里,鑄成終生難以改易,更難替代的戲曲欣賞傾向。 如今,在我久居的日漸繁榮的城市里,有時在夢境,有時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眼前會幻化出舊時儲存的一幅幅圖景:在剛剛割罷麥子的麥茬地里,一個光著膀子、握著鞭子、扶著犁把兒吆牛翻耕土地的關中漢子,盡著嗓門兒吼著秦腔,那聲響融進剛剛翻耕過的濕土,融進正待翻耕的被太陽曬得亮閃閃的麥茬子,也融進已搭在塬頂的太陽的霞光里。 秦人創造了自己的腔兒。 這腔兒無疑最適合展示秦人的襟懷。 黃土在,秦人在,這腔兒便不會息聲。 >>>更多美文:心情故事
從飛機場驅車前往西寧市的路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速路兩邊金黃和火紅相間的綠化帶。金秋十月,綠化帶已經變成兩條色彩斑斕的彩帶,妝點著道路,妝點著城市的大門。從車窗眺望遠處,則是層林盡染的群山,映襯在藍的透亮,沒有一絲雜質的天空下。高原此時的秋色讓人感覺澄明、清澈,想駐足、想擁抱。 進入市區,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潔凈整齊,街道上看不到一點垃圾紙屑,路邊的垃圾桶都擦得光潔發亮,整潔的城市與清朗的天空交相輝映。這是西寧嗎?是我曾經生活過9年的那個西寧嗎?上世紀80年代初的西寧,春天常刮風,姑娘們都有絲巾,不是為了美,而是用來防風沙。即便每天戴著紗巾,隨便抖抖頭發,還會掉落許多燒煤的煤渣。夏天是干曬,很少有雨,路邊稀稀拉拉的幾棵楊樹也都整日蒙著一層黃土,顯不出綠色植物應有的翠綠和油亮。我的腦海中,幾乎沒有秋的印象,因為一夜大風就將那僅有的幾棵楊樹的樹葉吹得精光,還沒來得及感受書本上描繪的金色秋天,就已經進入寒冷的冬天。高原城市的冬天干冷難熬,那時沒有完善的取暖設施和高質量的冬裝,大家里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即便如此,也還是凍瘡長滿手腳。可能是由于氣候的原因,那時的西寧城市衛生狀況很差,整個城市似乎被蒙上了一層黃布。樓是黃磚砌的,山裸露出光禿禿的黃土,湟水河的水是黃色的,人也是土黃的。40年過去,西寧的變化讓我刮目,西寧的美讓我唏噓。今天的西寧,是青藏高原城鎮化建設應有的模樣——綠水青山、幸福和諧。 從西寧出發向東南行駛約100公里,就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這里是青海海拔最低的地方,有“小江南”的美譽。黃河在其境內流過。都說“天下黃河貴德清”,要我說,黃河最清在尖扎。尖扎的黃河水清澈見底、靜謐安詳,若不是風動吹起絲微漣漪,靜靜的河水就如同一面巨大的鏡子。黃河的美,美在尖扎;黃河的秀,秀在尖扎。尖扎因黃河而美,美了景色、美了物產。著名的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就在尖扎境內,公園因紅色砂礫構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稱。因為海拔低,氣候適宜,尖扎物產豐富。全國1/3的三文魚出自尖扎,尖扎的河蟹能與陽澄湖蟹媲美。這幾年,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尖扎將居住在高山、牧區的各族群眾整體搬遷至黃河邊,依靠發展旅游業和種養殖業,當地的貧困戶不僅順利脫貧,還過上了安穩富裕的生活。從群眾的眼里,我看到了喜悅和幸福;從他們的嘴里,我聽到了對黨和政府由衷的感恩和對生活的滿足,那份質樸、那份真誠,讓我感動,催我淚下。 從尖扎往南幾十公里就到了黃南州府所在地——同仁縣,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種文化之美。同仁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從15世紀開始,這里就有大批藝人從事藏傳佛教繪塑藝術。因同仁在藏語中稱“熱貢”,因此這一藝術被稱為“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堆繡、雕塑等不同種類。在同仁,有數量眾多的熱貢藝術館和培訓基地,成千上萬的群眾在學習和傳承著熱貢藝術。特別是唐卡的繪制更是規模宏大,不僅從業人員多,而且唐卡繪制的題材、數量都令人嘆為觀止。文化的傳承在同仁已經成為自覺的行動,而且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文化產業。一幅幅精美的唐卡,繪出的不只是佛經故事,更是新時代民族文化燦爛輝煌的歷史畫卷。同仁的美,是文化的美,是熱貢藝術散發的活力之美,是中華文化包容并蓄的意蘊之美。 果洛是“高原的高原”,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全州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說起果洛,青海本地人都望而卻步,是“遙不可及、高寒缺氧”的代名詞。果洛的海拔對于人類生存是很大的挑戰,但它卻是自然景致絕美之地。這里是黃河的發源地,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金秋十月,當其他地方呈現“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秋景時,這里已是“雪晴云淡日光寒”的冰雪世界。當汽車在原野上奔馳,躍入眼簾的是茫茫草原和延綿雪山。秋日的草原已經是黃草凄凄、白雪皚皚,遼闊得讓人看不到邊際,看不到盡頭,蒼涼、悲愴、渺小之感油然而生。走著走著,突然看到遠處一汪清澈的湖面,靜臥在雪山之下。湖水是藍色的,在雪山和藍天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湖邊沒有人畜生存的跡象,安靜得宛如仙境。當地同志指著湖水說,這就是年寶玉澤國家地質公園,湖水就是黃河的源頭。圣湖之下,黃河蜿蜒流淌五千多公里,誕育了中華文明,養育了中華兒女。由于是三江源保護核心區,公園停止接待游人,處于封閉和保護狀態。盡管遺憾不能到近前去細細觀賞和感受,但能遠遠看到母親河的源頭,已然是三生有幸。 果洛的美,除了大自然的特殊賜予外,還美在那流傳百年的史詩《格薩爾》的傳說和傳承。相傳藏族英雄格薩爾稱王的嶺國就在果洛州甘德縣得爾文村,村里男女老少都能吟唱格薩爾王傳,世代相傳,從未間斷。一個8歲男孩用天籟般的嗓音吟唱的格薩爾,讓我如癡如醉。在清冷的空氣里,在蒼茫的天地間,男孩的聲音在空中飄蕩,穿透了空間,穿越了時間,既是對古代英雄的吟誦,也是對文化傳承的禮贊。我這個從未聽過藏戲的人都被男孩的吟唱深深吸引和打動。這種美是聲音的美,更是藝術的美。 青海行匆匆又匆匆,所到之處也只是青海的零星半爪,但感受到的美是震撼的、獨特的。大美青海,美在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地質所帶來的景致之美,美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多彩文化之美,更是美在新時代各族群眾生活美滿的幸福和諧之美。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素不喜酒,偶爾來點啤酒、紅酒,應酬時,也會喝點白酒,說實話,酒的那辣勁讓人難受。話又說回來,喝了多年的酒,有時也醉得不輕,居然不知道還有酒文化一說,直到同事宋堯平拿著一本厚重的《侗族酒文化》一書贈送給我時,我不禁大吃一驚,喝酒干就是了,居然還要講酒文化?這是值得學習學習了。 打開字典得知, 酒精分子式為C2HO,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用于制造醋酸、飲料、香精、染料、燃料,作消毒劑、飲用等。 書中所說的酒文化,主要指接待貴賓、飲用習俗,社交媒介方面的儀式禮儀。 酒文化和飲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人不是神仙總要吃人間煙火的,“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義”一說,脾氣相投的人在一起,還要豁拳、唱歌,談今擺古,酒文化就更豐富了,宋堯平對侗族酒文化進行了較全面的記錄搜集整理,其中有不少寶貴的資料是第一次公諸于世的。從填補空白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項工作是開創性的。 不少酒歌源遠流長,凝聚了侗族祖先文化智慧的結晶,底蘊深厚,文學水平極高。由于工作的緣故,筆者關注酒文化中的酒歌部分,例如:接親問話歌“你家門前花一篼,一朝得見心想謀。不曉姻緣就不就,一心來向貴府求。”姑娘出嫁時父母的祝福歌“石榴開花滿山紅,世間無水不朝東,小女出門結鸞鳳,父母唯愿子成龍。”姑娘與哥嫂話別的歌,“此時妹要離別行,與哥和嫂說一聲,老人膝下多親敬,一團和氣笑盈盈。”等等酒歌,運用賦比興的手法,體現出唱歌者的心聲和愿望,流傳至今。 當然在侗族酒文化一書中,侗語母語的歌曲作者搜集得不多,更多的是用口語唱的歌曲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從便于閱讀和普及的角度來說,也只能如此了。 侗家人生產生活中的酒很多,卡舅公酒、釀海酒,上梁酒倒還是聽說過,后生吃粑酒、插毛香酒、寄媽酒筆者也很難遇到。可見侗族酒禮酒歌無處不在,《侗族酒文化》一書都有囊括,蔚為大觀,可謂侗族酒文化的字典,因此需要了解哪一方面的酒文化,翻開《侗族酒文化》一查便知。 喝酒在中國是能成事的。有人就開玩笑地說,如果不喝酒,在桃園,三人聊完天就離開,三國演義,也就沒了。有人又說如果沒有酒,宋江就不會提詩,108好漢,還沒開始就散了。而不少事情在辦公室辦不下的,在酒桌就能辦下,以至于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寬一說,可見酒妙用無窮,有的喝出生產力和辦事效率。 喝酒主要在于調節氣氛,至于一定要讓人喝醉的做法已經過時了,正如會喝酒的人總結的,“酒是糧食精,萬顆才一斤,越喝越年輕。喝多要誤事,少喝能提神。”人們之間應該從“好喝酒”向“酒喝好”轉變,喝出團結友愛的鄰里關系,朋友關系。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FFG15cEFE15VE
留言列表